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資訊
- 智慧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發展新趨勢發表日期:2014-03-24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534次
伴隨著科技進步,物聯網、移動互聯、3S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應用日漸深入。幾年前誰能想到,信息技術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幾年后誰能說智慧農業不會遍布希望的田野……
“大棚管家”是個什么“人”
農歷正月初七,年味兒還濃,山東濰坊壽光市化龍鎮賈家村菜農賈光軍已經來到蔬菜大棚里,小燈籠似的甜椒藏在一片綠色中,預示著又是一個好收成。一個書本大小的灰盒子掛在他的前方,上面有根黑色天線,這是遠程控制終端。
“有了這個終端,我可以從手機上接收短信,隨時了解棚內的溫度、濕度,進行相應的管理。”
賈光軍租種了兩個蔬菜大棚,年收入達十多萬元。擱以前,夫妻倆侍弄兩個大棚,會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忙個不亦樂乎,甚至還要雇人。現在的賈光軍,不用親自進大棚也能掌握里面的情況,更加方便蔬菜管理了。
賈光軍用的這套“玩意兒”,有一個易懂好記的名字:“大棚管家”。
“大棚管家”有多大用場?據介紹,它可根據專家或菜農提前設定的指標,對溫濕度進行預警。當大棚內的溫濕度超過或低于設定的標準值時,系統會自動給菜農發送手機短信,并提醒菜農進行大棚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賈光軍每天早晚兩次收到短信,上面有管理平臺根據不同種植品種給予的種植建議。
44歲的菜農董兆文租種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的3個新式大棚,每個占地2畝多。“以前種菜,靠的是兩條腿在各個小棚大棚間來回跑,查看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濕度計上的數字,忙得喘不過氣來。”董兆文說,有了“大棚管家”,現在管3個大棚也變得游刃有余。
農業物聯網是張什么“網”
信息化種植管理帶來的便利,遠不止是賈光軍們享受的、感受的這些。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的新式蔬菜大棚內,有“大棚管家”的“升級版”,通過電腦中樞操控,不僅可以監控溫度、濕度,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在這里大顯身手。
在4號智能溫室,該集團科技發展部部長李立新指著4個黑色的大罐子說,那是肥料罐,通過手機操作,可以實現水肥一體化運用;假如夏天棚內溫度過高,只要輕按手機,就可以把頭頂上的塑料頂棚拉開一條縫,進行降溫。
電腦機房位于3號棚內,是整個基地的“大腦”,大大小小的數據線從各個大棚向這里匯集。墻壁上懸掛著液晶顯示屏,電子操控平臺就擺在顯示屏前。
“在這個平臺上,不僅可以實時觀測每個大棚的棚內空氣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棚外溫度、風速等詳細數據,還可以通過安裝在棚內的攝像頭,清晰地觀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情況。”李立新說,一旦看到作物出現異常,就可以迅速拍照,傳給有關農業技術專家,及時確定作物病因,從而“對癥下藥”。
從管理上看,按照以前的大棚管理模式,一個大棚需要幾個人照看。李立新說:“智能化管理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人工成本,一個人就可以管理幾個大棚,效率提高了。”
這就是神奇的農業物聯網。它通過大量傳感器采集信息,構成監控網絡,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農業物聯網使農業逐漸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
以前菜農種菜全憑經驗、靠感覺,很多東西是“模糊”的。運用物聯網的蔬菜種植,實現了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大趨勢
在發達國家,智慧農業已進入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滲透到農業各方面。
據介紹,國外采用物聯網相關技術,在溫室生產中大量采用無線傳感器管理、調控溫度濕度、營養液供給以及pH值(氫離子濃度指數)、EC值(可溶性鹽含量)等,使設施蔬菜栽培條件達到最適宜的水平。荷蘭等設施蔬菜平均年產量能達到每畝5萬公斤,而我國設施蔬菜的產量僅為他們的1/4—1/3。在人力方面,國內設施蔬菜生產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強度大,溫室年平均用時達每畝3600小時以上。人均管理面積僅相當于日本的1/5、西歐的1/50和美國的1/300,兩者差距顯而易見。所以說,智慧農業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