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建議發表日期:2020-04-2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9630次
智慧農業是以信息和知識為核心要素,通過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個性化服務的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信息化發展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級階段。現代農業有三大科技要素:品種是核心,設施裝備是支撐,信息技術是質量水平提升的手段。智慧農業完美融合了以上三大科技要素,對農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全球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智慧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日本、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組織相繼推出了智慧農業發展計劃。據國際咨詢機構研究與市場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將達到300.1億美元,發展最快的是亞太地區(中國和印度),2017-2025年復合增長率(CAGR)達到11.5%,主要內容包括大田精準農業、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智能溫室,主要技術包括遙感與傳感器技術、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服務技術、智能化農業裝備(如無人機、機器人)等。
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快速。截止到2018年7月,全國21個省市開展了8種主要農產品大數據的試點,通過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每日發布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每月發布19種農產品市場供需報告和5種產品供需平衡表,實現了用數據管理服務,引導產銷;以山東、河南等為代表的全國18個省市開展了整省建制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國1/3的行政村(約20.4萬個村)建立了益農信息社,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廣東、浙江等14個省市開展了農業電子商務試點,在42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電商精準扶貧試點,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了1.25萬億元人民幣,農產品電商邁向3000億元大關。
“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在全國9個省市開展農業物聯網工程區域試點,形成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圍繞設施溫室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自主研制出了一批設施農業作物環境信息傳感器、多回路智能控制器、節水灌溉控制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產品,對提高我國溫室智能化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精準農業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作物氮素快速信息獲取技術體現,可實現省域、縣域、農場、田塊不同空間尺度和作物不同生育時期時間尺度的作物氮素營養監測;研制的基于北斗自動導航與測控技術的農業機械,在新疆棉花精準種植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研制的農機深松作業監測系統解決了作業面積和質量人工核查難的問題,得到大面積應用。
在取得了大量成果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明確,我國智慧農業仍缺乏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15-20年。具體表現在我國智慧農業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短板”問題,而是整體技術水平均較低的“短桶”問題。
目前,制約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短板技術有三項:一是農業專用傳感器落后,我國目前自主研發農業傳感器數量不到世界的10%,且穩定性差;二是動植物模型與智能決策準確度低,很多情況是時序控制而不是按需決策控制;三是缺乏智能化精準作業裝備,作業質量差。在應用推廣上,全國各省市都開展了智慧農業應用試點建設,但大都處于“盆景”狀態,缺乏智慧農業大面積應用的“風景”。同時,大多數項目停留在信息的簡單傳輸與顯示,展示成分大于實際效果,與農業融合深度不夠,缺乏解決農業實際問題的效果。
智慧農業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由于農業具有生物特性,將信息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必須開展基于農業生物特性的農業信息學(Ag-informatics)交叉研究,揭示基礎原理。然而,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目錄中只在作物一級學科下設立作物信息學,而與生物信息學對應的農業信息學沒有作為學科方向給予支持。因此,國家在智慧農業基礎研究方面的支持力度還需繼續加大。
智慧農業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
完善的政策保障是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我國智慧農業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建議政府在以下5個方面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1、加強政府支持。統籌各類政府資源,大幅度給予行業從業者政府資源支持。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實施一批智慧農業重大項目工程,加強智慧農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總結經驗,建立可復制、可推廣模式。
2、制定相關補貼政策。鑒于農業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區域性、高度分散和個性化特點,推廣智慧農業不可能像工業那樣大規模復制,因此實施成本高、市場利潤低。建議相關部門類比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和應用主體給予政策性補貼,減免農村地區互聯網接入費用和農民移動通訊、數據傳輸費用。
3、加強技術標準建設。依托聯盟、協會等團體和組織,快速建立包括數據標準、產品標準、市場準入標準等團體標準,并積極推動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建設。建立國家和行業認可的第三方產品、技術檢測平臺。
4、開放數據共享。農業數據具有散亂雜、孤島林立等特點,建議政府部門加強農業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并在一定范圍內開放相關數據,建立共享機制。對于進入國內市場的外國企業產品,要求其提供數據接口標準。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農業與信息多學科交叉的人才,建議教育機構在高校研究生課程中開設智慧農業相關課程;鼓勵信息領域人才進入農業領域開展相關科學研究與應用推廣;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建設懂技術會操作的智慧農業推廣隊。來源:農業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