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誰種田?如何種田? 太倉璜涇“智慧農業”展示農業現代化新場景發表日期:2018-04-0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4007次太倉北,長江邊,璜涇現代農業園迸發出“農業有奔頭”的盎然生機:
這片糧倉,已經有95后的汗水澆灌,小伙伴們開農機,搞烘干,玩轉物聯網,“馴服”新裝備,青春的力量種下了無限的希望;
這方沃土,孕育的農產品可不一般,出口蔬菜基地里的西蘭花、荷蘭豆、菠菜等成為海外市場的“香餑餑”,“高顏值”的農產品帶來了土地的“高產值”;
這處田園,是當地寶貴的生態空間,更是農旅融合發展的獨特資源。
農業園西北角的雅鹿村,則是述說“農業有奔頭”的閃亮主角,也是詮釋“田野有希望”的生動注腳。
一個95后接過祖父手中的種田接力棒
采訪當天,農業園農機倉庫旁邊的空地上,正在進行一場教學演示。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幾個小伙子試圖“馴服”一臺剛剛“列裝”的農機新裝備。
人群當中,一個戴著眼鏡的大男孩屢敗屢戰,多次嘗試后,終于能駕馭這臺新裝備。只見他雙手扶著農機慢慢往后退,平整的土地上,一米左右寬、覆蓋著一層黑色薄膜的田壟漸漸做成功了。
“這是一臺小型起壟覆膜一體化農機,操控起來不容易,感覺比開汽車都難。”男孩叫何嘉程,雅鹿村土生土長的95后。
農業委培生,何嘉程身上的特殊“標簽”,代表著他的特殊“身份”——新型職業農民。這是太倉市聯合專業農校精心培養的一批生產精英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農業“生力軍”。
兩年來,共有三個農業委培生來到雅鹿村。何嘉程說:“種田一點都不簡單。學校是在平地上開農機,真正到田里,根本不行。”
何嘉程剛下地,意外連連:夏忙插秧時,插秧機陷在了水田里;耕田時用力不當,犁刀耕斷……除了意外,還有辛酸。秋收時,從割稻到種麥連續40多天,他和小伙伴天天加班,尤其是稻谷烘干時,人跟著機器24小時連軸轉。
何嘉程的父母一直在企業里上班,沒有種過地。討教種田常識,何嘉程只能找祖父何衛新。這位72歲的“老地頭”,至今仍把自留地侍弄得有模有樣。
看著孫子開著新農機在田里干活,何衛新說:“我種了幾十年的地,從來沒開過農機!今后種田,只能靠年輕人了!”
從祖父手中接過種田接力棒,面對這片土地,何嘉程有希望,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同齡人相比,目前待遇有點低;做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空間在哪里?5年的簽約服務期滿后,還要不要繼續在這里干……
“智慧農業”展示農業現代化新場景
誰來種田?如何種田?面對這個時代之問,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生產是大勢所趨。
2010年,雅鹿村順應大勢,組建了雅豐農場專業合作社,全村5000多畝耕地全部流轉到村集體自主經營。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幫助三個農業委培生“茁壯成長”,村里劃出60畝農田給他們“練手”。何嘉程說:“目前各類農機器具基本能搞定。”
璜涇鎮農技站副站長倪雪榮說:“目前農民年齡偏大不說,能力上也遠達不到標準化、機械化發展的要求。目前,璜涇鎮已有20個95后農業委培生,上上下下對他們寄予了厚望。”
要想種好田,光有“何嘉程”們不夠,還要靠“機器換人”。去年,省農機管理局、財政廳聯合啟動實施“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工程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應用工程”,太倉作為全省5處示范點之一,選擇在雅鹿村的蔬菜生產基地先行先試。
倪雪榮說,今年選擇西蘭花、菠菜、甘藍三種蔬菜作為試點,引進一整套小型農機,覆蓋了耕地整地、播種、移栽等種植全過程。何嘉程“搞定”的小型起壟覆膜一體化農機就是該工程的一部分,生產效率可提升30%—40%,倪雪榮說:“機器稍加改動后,還能增加收割菠菜的功能。”
根據測算,引進的播種機,一臺每天可抵30個左右人工。一年下來,畝均節約成本兩百多元。農機供應商的技術人員介紹,此前開展過雞毛菜種植試驗,由于播種均勻,不但節約了種子使用量,畝均產量也提高150公斤。
農業園還植入了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在農業園,“智慧農業”濃縮成農業生產發展新“場景”:鼠標成農具,田頭入屏幕。
農業園農產品直銷中心的顯示屏上,大棚內溫度、土壤濕度、空氣濕度等指標果蔬生產情況一目了然。農業委培生范盈丹輕點鼠標,就可以控制濕簾風機、噴淋滴灌、內外遮陽、頂窗側窗、加溫補光等。
一個“回”字形風光帶圈出農旅融合“藍海”
“搞農業,必須要回答一個現實的問題:純農業利潤低,僅憑農作物產出,村集體經濟發展潛力有限。”倪雪榮算了一筆賬,稻麥田一年的畝均純收益不超過800元;蔬菜基地根據品種不同,高的畝均純收益5000元左右,低的畝均純收益2000多元。
提升農業附加值,農旅融合是一片“藍海”。
璜涇現代農業園共有1.5萬畝連片農田,分屬雅鹿村、孟河村、楊漕村、孫橋村。順著園內大路走一圈,雅鹿村的休閑采摘,孟河村的吳家灣花海,楊漕村的紅色旅游,孫橋村的原生態冬桃林,四個村的農旅項目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相得益彰。
璜涇鎮副鎮長楊翠珠說:“我們把整個農業園劃分為五大功能區,目的就是四村抱團、協同發展,實現從直銷到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轉變,讓游客想來、來了有得玩、玩了能住下來,提高農業附加值。”
去年底,連接四村,環繞1.5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回”字形農旅風光帶正式建成。農業園也形成了以生態稻種植為基礎,以設施農業、現代園藝和經濟林果為重點,以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為突破口的農業新圖譜。
如今,借助農業園的平臺,各村對同類產品統一注冊商標、統一設計包裝、統一質量標準,實現品質有保障、產品有品牌、產業有效益。目前,農業園打造出“璜涇大米”“鹿楊果蔬”“孫家橋草莓”等9個品牌。
2017年,農業園農產品直銷中心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實現旅游銷售收入超220萬元。同時,農業園帶動了周邊1500多戶農戶種植蔬菜,為周邊350多名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來源:蘇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