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江蘇徐州實施“富民八計”,解答農民增收的三道題發表日期:2017-07-20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447次一顆小蒜頭,激活一條產業鏈;一根上網線,帶動一個創業圈;一條故黃河,串起一片脫貧村……聚焦富民,江蘇徐州層層使招,成效顯著。去年,徐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274元,比2011年高出6000余元。
徐州市圍繞產業、就業、創業、物業、合作、幫扶、轉移支付、低保托底等,實施“富民八計”,重點解答農民增收的三道題:作為農業大市,如何打好現代農業的“拿手牌”?面對新經濟興起,如何適應綠色發展的新要求?擁有江蘇近四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口,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業是聚力創新的基礎領域,農民是聚焦富民的重點群體,農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我們必須做到重農強農調子不變,惠農富農力度不減,加快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徐州市委書記張國華說。
做好土地文章,提檔現代農業
這一季,邳州大蒜又獲豐收,產量逼近70萬噸。數萬客商來此交易,帶來市場的繁榮。生墩村的薦秀鑾是邳州12.6萬戶蒜農中的一位,她挺滿足,家里的4畝蒜地不用愁銷路,“雖說每年的行情不一樣,每畝賺兩千來元不成問題。”
作為全國著名的大蒜之鄉,邳州的種蒜面積常年保持在60萬畝左右。當地形成了全產業鏈式開發,擁有大蒜商貿和加工企業近250家,去年實現自營出口創匯3.81億美元。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黎明開發出蒜粉、大蒜素等20多類大蒜精深加工產品。他說,邳州人在蒜地里挖出金疙瘩,展現著現代農業的“邳州精彩”。
徐州是江蘇農業的重鎮,耕地面積江蘇第二,農業經濟總量江蘇第一,全市設施農業占耕地比重達到25.9%。在現階段,農民增收致富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大農業”,必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僅要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和節本增效,還要讓農民在全環節升級的全鏈條增值中增收。”徐州市市長周鐵根說。
目前,徐州依托7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主攻精深加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同時,各地全力做強優質糧食、設施蔬菜、花卉、銀杏、板材、肉羊、奶牛、觀賞魚等8大特色產業,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智慧農業3大融合產業,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去年10月,徐州的兩大合作社和公司,成為首批掛牌的“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已有3.8萬噸新鮮蔬菜從徐州的“菜園子”直通上海的“菜市場”。
做好土地文章,徐州還在深化農村改革中,著力解決農民增收的約束瓶頸。在沛縣,當地全部實現縣、鎮、村三級產權交易服務全覆蓋。去年,全縣完成產權交易成交總額7.33億元,居江蘇第一。此外,銅山的股田制、睢寧的農田托管制等一系列探索不斷推進,持續釋放土地的活力。
發展綠色產業,推動就業創業
“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國農村解決就業和農民致富的新途徑。”去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造訪睢寧縣沙集鎮,他的這番評價讓這個早已聞名的“電商小鎮”,又火了一把。
在沙集,農村電商程懷寶帶著200多個工人,日夜忙碌在生產車間,把一車車家具,從小鎮賣向全國。去年,沙集鎮的網商達到1.3萬人,網店1.6萬家,網銷額75億元!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一根網線改變了農村的產業生態,農民們“放下鋤頭、拿起鼠標”,實現了“不離土、不離鄉,網絡創業奔小康”。從2015年起,徐州市財政連續3年每年安排500萬元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根據規劃,今年,徐州每個縣(市)區將至少建成1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
在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的新要求下,依托農村的田園山水資源,同樣讓農民看到了致富的新風景。
由采煤塌陷地改造而成的賈汪區潘安湖,是徐州旅游的一張新名片,每年引來上百萬游客。在這個國家4A級風景區,有3000多名周邊農民從事綠化、旅游、餐飲等工作。馬莊村的王秀英老人在景區賣香包,發展為由40多位村民組成的“布藝社”。村里還建起30多家農家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8萬元。
“我們挖掘城鄉資源、發展全域旅游,按照‘點、線、片’結合的思路,以休閑農業園區、農家樂示范點建設為抓手,整合資源打造精品線路,創建一批特色休閑觀光旅游品牌。”徐州市委副書記楊時云說,如今,賈汪區被評為全國休閑旅游示范區;銅山區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豐縣梨花節和紅富士蘋果節、沛縣劉邦漢文化節等一大批具有鄉土特色的農事節慶活動享譽國內外。目前,徐州已建成1000多個休閑農業景點,年營業收入近40億元,帶動農民就業達40萬人。
兜住民生底線,抓好扶貧保障
低收入人口68.2萬,絕對數量居江蘇之首;省定經濟薄弱村216個,占江蘇的近四分之一。在徐州富民的征程上,扶貧是一道必須要跨過的坎兒。
因為土壤貧瘠,黃河故道沿線曾是一條貧困帶。近年來,徐州將水利、交通、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扶貧融為一體,對黃河故道進行二次開發,讓這里變成了致富通道。在豐縣師寨鎮汪屯村,上百個木耳大棚上面架起太陽能電池板,形成了占地300畝的菌光互補產業園。“有了種植和發電兩項收益,一個生產周期可以吸納300名貧困人口從事生產,形成‘基地+光伏+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項目負責人韓本國說。
光伏扶貧,只是徐州10種扶貧模式的一種。徐州通過小額貸款、物業租賃等多種形式,努力做到“一戶一舉措、一戶一項目”,戶戶享受扶貧紅利。去年,徐州實施各類扶貧項目816個,市級投入專項資金8089萬元,相當于上一輪五年扶貧開發投入總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2%,增幅江蘇第一;實現了20.24萬低收入群眾脫貧,68個經濟薄弱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8萬元,新建改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105個,較好完成了省下達的全年目標任務。
徐州還把公共服務作為最大普惠,圍繞醫療、上學、養老等焦點問題,不斷提高農民“隱性財富”。比如對11萬余戶因病致貧的低收入人口全額代繳醫保參保費用,提高他們的新農合醫療保險補償標準,將建檔立卡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民政醫療救助范圍,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人不少、一戶不落”。來源: 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