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內蒙古杭錦后旗:擦亮農業金字招牌發表日期:2017-06-06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033次近日,記者在杭后三道橋鎮澄泥村鹽堿地改造暗管排鹽生態治理示范園區看到:一臺大型機械正在鋪設暗管,開溝、鋪管、填沙等程序一次完成。
這里正在實施的是改鹽增草(飼)項目,3~5年后,白色的鹽堿灘將披上綠裝。
近年來,在發展現代化農牧業進程中,杭后借助科技的力量擦亮農業金字招牌,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治理鹽堿 土質改善
今年開春以來,大型機械和科技人員的進駐讓澄泥村多少年來被“拋荒”的鹽堿灘一下子熱鬧起來。杭后,向貧瘠的鹽堿地發起了沖鋒。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風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糧。”一句流傳廣泛的話語道出了鹽堿地對農業的危害。“澄泥村”這個名字也由此而來。“過去就是鹽堿灘,那幾年也試著種過,苗也捉不住,更不要說產量了。”對曾經的景象,當地一位農民記憶猶新,“在這兒浪費時間,不如多在好地上費點兒心,還能增加點兒收入。”
控肥增效 綠色增收
杭后共有耕地137萬畝,其中鹽堿耕地占56%還多,達77.38萬畝。2016年,杭后積極對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簽訂“所旗聯建”協議,共同實施暗管排鹽項目。澄泥村的1300畝鹽堿地列入項目區,國內鹽堿地改良首席專家楊勁松親自指導試驗示范。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明溝排鹽技術相比,暗管排鹽技術具有脫鹽快、降水位、節約水、不占地等優勢,可以使土壤快速脫鹽,有效提高耕地質量,脫鹽周期由5~10年縮短至2~3年。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姚榮江向記者介紹,鹽堿地改造暗管排鹽生態治理工程技術體系由管道化排鹽技術(脫鹽)、精準調理改土(培育)、綠色生態產業技術(種植)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產品等集成構建,此外,未來研發的智能化排鹽控鹽工程裝備也會在這個核心試驗區示范應用。
鹽堿地改造,讓多少年來守著地塊卻不能耕種的農民看到了新希望:“科學技術就是好,一到兩年之后,這些地就能有收入了。”
2015年,杭后被自治區農牧業廳遴選為全區首批控肥(指化肥)增效示范區。園區選建在頭道橋鎮聯增村,當年就開展了控肥增效試驗、面源污染防治試驗、改鹽增糧試驗等項目共56項、328畝,示范36項、2700畝。
控肥增效項目的落地,徹底改變了當地農民陳舊的種植、施肥和用水觀念。聯增村村民劉培新既是示范園區內的種植大戶也是科普示范戶。“每畝500元的補貼,農家肥、籽種、地膜、配方肥免費提供,科技專家手把手指導,長出來的莊稼就是不一樣!以前很難捉苗的葵花地,一年畝產也就400來斤。實施控肥增效項目后,這兩年土壤質量明顯好了,去年畝產差不多700斤。”劉培新說,科學施肥、打藥,每畝能節省40元的肥料成本,還改善了土地的質量,推行控肥增效確實是件好事兒。
在“首席專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導員+科普示范戶+農戶”科技服務格局的帶動和影響下,杭后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廣大農民心中扎下了根。經過兩年的試驗示范,園區化肥用量畝均減少30%,農作物品質不斷提高,示范區土壤貢獻率達到67.5%。2016年,聯增村控肥增效示范園區被農業部列為重點建設園區。
今年,杭后將控肥增效示范園區擴展,核心建設面積達5000畝,示范面積達5000畝,整體建成萬畝控肥增效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設定化肥用量畝均再減少10個百分點、農民畝均增效250元以上。
示范推廣 持續發展
“建設全區一流的科技示范旗”,這是從2004年開始,杭后與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共同建設科技示范旗總體目標。10多位專家蹲點試驗示范,一大批先進的農業增產增效技術得到推廣和應用,厚植了杭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用上新品種、新技術,收入就是高。去年,5畝多燕麥草復種西蘭花,一畝收入達到3800元,光西蘭花就賣了2800多元。23畝豌豆套葵花平均一畝收入在2000元以上。今年,我的地基本上都發展成了試驗田。”頭道橋鎮民建三組的王廣文依靠園區的試驗示范,收入位居全村前列,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參與試驗示范。
習慣于常規種植的二道橋鎮東方紅村村民今年也向高端挑戰,大面積種植富硒小麥。二道橋鎮萬畝富硒小麥調優結構綠色產業園區內示范面積1200畝,全部為訂單富硒小麥,輻射帶動1萬畝以上,小麥收獲以后全部復種草木樨,進行轉飼、還田,促進農業良性循環,預計畝增收超過500元。
科研與生產對接、專家與農戶對接,各項新技術的集成推廣和成果疊加,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動力源泉。今年,院地共建示范旗項目在杭后共建設示范園區13個,面積達2.9萬畝,輻射帶動35萬畝,開展試驗564項,示范15項。來源:巴彥淖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