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 讓山西農民掙更多的錢
發表日期:2016-09-26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172次
曾經全靠人工的農活兒,在機械、新技術的助力下,逐漸變得輕松。如今,智慧農業已不再是夢想。
機械做記錄農產品插上翅膀
西紅柿不是長在土里,而是在水里培養;稻田里,植保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噴藥;溫室大棚的光線能自動調整,果蔬需要快速生長時光線直射,需要慢生長時則可斜射;掃二維碼就能查到農產品的種子來源、施肥、用藥情況……這不是未來,這是山西已經實現了的智慧農業。
“以前種地憑經驗,容易出錯,現在靠科學,更精準。”在定襄縣雨田現代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幾十個大棚的情況顯示在幾臺電腦屏幕上,一幅幅動態曲線圖記錄著棚內實時空氣、土壤溫濕度等情況,合作社負責人樊利峰對智慧農業充滿信心。
“這是我們正在培育的東北娃娃菜苗,已經培育40多天了。要是效果好,我們還會引進其他品種。”樊利峰小心捧起一株菜苗,滿懷希望。目前,合作社共有40多個溫室大棚,每個大棚都采取無公害質量標準化生產實用技術進行培育,每年可培育兩季果蔬。樊利峰說,這樣的反季節溫室大棚種植模式,大大拓寬了蔬菜、水果的銷路,增加了農民收入。
冷鏈物流是智慧農業重要的一環。上午9點采摘的蔬菜,放在保鮮冷庫貯藏,下午2點運到市場,市民就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合作社3200平方米的保鮮冷庫存儲空間,為豐富周邊市民的菜籃子提供了保障。
無土栽培技術也是合作社積極嘗試的一個項目,省農科院根據當地的氣候、自然條件提供適宜的種子,在不用天然土壤的條件下,定植后用營養液來進行灌溉,成功培育出了甜瓜新品種——羊角脆,當地俗稱“長瓜”。樊利峰笑著說:“我們社的甜瓜插上智能翅膀了!”
如今在山西,像樊利峰一樣利用智慧農業大展拳腳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我省供銷社系統已經初步完成了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資流通的融合,正在完善農資質量追溯及網上查詢系統、農資配送智能調度、病蟲害遠程診斷、門店遠程監視等系統建設。
“其實,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省供銷社主任狄重陽分析,智慧農業就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乃至農民生活方式的融合和重組,從廣泛意義上講,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產品不愁賣盈利模式花樣多
互聯網+供銷社+智慧農業這一新的流通平臺,已經成為強農惠農、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一條現實途徑,市民的餐桌豐富起來了,農民的荷包也鼓起來了。
依托智慧農業,眾籌農業、體驗經濟等,正在豐富著農產品的盈利模式。忻州恒昌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甜瓜上市前兩個月,一公斤賣到40多元,遠銷華東等地區,收益大大增加。同時依托20座日光溫室果蔬大棚推出私人定制業務,只需通過網絡下單,就可以定制甜瓜,享受免費配送、免費游園采摘等多項福利,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嘗鮮。
不僅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借助智慧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服務對象也從不確定的單個網民,發展為新興農業主體。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正在壯大,供銷社積極引導,讓農民在保有土地的基礎上,成為產業化工人。
山西聚宏恒種植專業社聯合社就是有力證明。聯合社由4家專業社抱團組成,社員380戶,經濟作物種植基地2000畝。“大家都很愿意加入我們聯合社。單靠自己種植蔬菜瓜果,一年頂多收入2萬元。加入聯合社后,僅靠種玉米,一年就能收入1萬多元!”聯合社理事長王補紅說,聯合社不僅將農戶聚集起來,實現了統一訂單生產、全年供應,而且還按照合作社成員入股比例,將盈余總額的60%對入股農戶進行盈余返還,真正帶動農民齊致富。今年秋季再建一座百畝高效設施農業園區、一座小雜糧加工廠、一座蔬菜保鮮庫,為下一步土地流轉起到帶動作用。
“我們搞智慧農業最直觀的好處,就是為了把市民菜籃子的核心問題解決在本地。”王補紅坦言,長期以來農產品產銷銜接中損失嚴重,僅果蔬類的腐損率就在20%—30%之間,每年損失在千億元以上。如果能種植在本地,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也杜絕了市場上為實現長途保鮮而采用的化學手段。現在,聯合社將農產品集中打包,通過線上推廣、線下展銷等方式,將新鮮綠色蔬菜直接送到市民家門口,目前正在與太原市各大專業院校的蔬菜供應商協商建立長期無公害蔬菜的供應伙伴關系。
機遇加挑戰聯手布局謀發展
在山西,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正加速形成,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毫無疑問,智慧農業將成為未來新型農業主體發展方向。
“但是,推進智慧農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比方說,網絡安全問題還在困擾著農村電商,土地流轉整體上欠發達,許多農業生產經營仍處在小規模種植狀態。”狄重陽直言,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推進山西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很多溝溝坎坎要跨越。他舉例,“在比利時的農場里,農場主只雇兩個工人,就可以管理600畝土地,養數千頭牲畜。這樣的案例,對于山西來說,似乎還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景。”
“但可以肯定的是,發展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不僅使農業生產更有‘智慧’,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加安全、高效、綠色,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農業生產者、消費者的生產、生活方式。”狄重陽認為,發展智慧農業有利于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標準化,但作為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智慧農業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才能實現互助共贏。
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素質,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新農民,使他們成為產業的主力軍。同時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明確的行動規劃,使科研與生產相結合,企業和市場、政府相結合,促進提質增效。此外,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服務經營范圍要從單一的產品服務向“產品+技術服務”轉變,供銷社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依托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建設示范基地,讓農民親身感受智慧農業的好處。
目前,省供銷合作社已與省農業廳簽署了為農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定長治、晉中6縣作為供銷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試點,涉及3個實施項目和3個市場建設。雙方將分別在共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網絡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五個方面進行戰略合作。到2020年,全省供銷社系統將基本建成十大生產基地、十大加工企業、十大流通市場,初步構建起一產規模化和標準化并舉、二產品牌化和現代化并重、三產實體化和電商化并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格局的經營服務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