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我國智慧農業發展有哪些問題?應對方法有哪些?
發表日期:2016-08-03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191次
智慧農業是適應新信息技術革命、新型智能化革命和關注人類身體健康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實施“互聯網+智慧農業”
有利于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有利于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
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以及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智慧農業起步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落后,但其發展十分迅速。目前,無線傳感器監測、遠程監控系統、云計算等技術日趨成熟,并被逐步應用到智慧農業建設中,使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并可遠程控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管理效率、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智慧農業的建設步伐。
智慧農業在我國前景十分廣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智慧農業的產業規模已達到4000億元,2015年達到6000億元。目前,智慧農業技術已經應用到溫室植物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諸多領域。
智慧農業內容
1智慧管理
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集約化生產,都要求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監測,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地形復雜,如果采用傳統的調查方法則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能源成本耗費巨大,并且準確性較差。
無線傳感器
運用無線傳感器,使信息取得實時、低成本、快速和高精度的效果,土壤、氣候、水、農作物品種、動植物類群等資源信息的獲取不再困難,數據管理及空間分析能力將極大提高,現代農業宏觀管理和預警決策手段更加豐富,管理和決策過程更加科學和智慧。
2智慧生產和經營
農業生產系統由四大要素組成,即:農業生物要素、農業環境要素、農業技術要素和農業社會經濟要素。
每個要素中,都包含有許多因素。將各種農業過程的內在規律與外在關系用數學模型表達出來,即建立農業數學模型,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或者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模型,在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各種農業專家系統、農業模擬決策系統、農業自動化系統等,使得農業生產系統生產的產品更加安全、競爭力更強、資源環境保護更加有效,以使農業生產系統更加聰明和智慧。
農村、農場、農業企業通過計算機系統對農業生產進行經營和管理,通過更廣泛的互聯互通,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各種農產品的市場動向,以便做出其農業生產與經營的決策。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使得廣大農民將有可能直接與國內外市場建立聯系,以決定農業的生產與銷售策略。
3智慧組織
現代農業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是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為一體的經濟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組織體系。
信息技術是使這類組織更加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更透徹的感知技術,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技術,使得這類組織充滿智慧,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各種農產品的市場動向,與國內外市場建立聯系,及時在組織間傳遞這些信息,組織中的成員聯系和分享信息更加容易,組織的決策更能惠及每個組織成員的利益。
4智慧科技
現代農業平臺設備,如野外臺站、生態網、大氣監測站、三地災害監測站、田間試驗站等會安裝更多的智慧型傳感器,農業科學家獲得科學數據將變得更加容易。
農業科學家足不出戶,就能把農業模型放到異地的大型計算中心進行計算和模擬,網絡的協同工作使得農業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更加方便,整個科研系統的效率成倍提高農業。
5智慧生活
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使得新農村的生活更加智慧。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三農”的規劃、服務和管理過程中,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了數據共享,實現農民、農村高品質的生活。
存在問題及對策
我國“三農”的普遍問題,制約著智慧農業發展。對此,中商產業研究院提出解決建議。
智慧農業專業人才缺乏
智慧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高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研發又是由科研人才創造的。由于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多數是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農民,知識水平較低,高新技術接收能力弱。
據了解,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學及以下占38%。
因此,智慧農業的發展亟需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建議建立人才吸引機制,鼓勵專業人才投身智慧農業建設;組織培訓,培養智慧農業實用人才。
農業規模化生產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國傳統農業長期的家庭承包經營模式,導致勞動力轉移困難,土地流轉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阻礙智慧農業發展速度。因此,推動土地流轉成問題關鍵。
建議增加農民就業渠道,大部分農民進入二三產業,剩余部分農民從事一產生產。流轉的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為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農業軟件業普遍缺乏現代軟件工程開發和市場拓展能力
中國軟件產業應用領域中農業遠遠落后于金融、電信、交通、電力、醫療等行業。其原因一是跟農業行業的實際需求滯后有關;二是從事農業軟件研發的相關科研單位、公司絕大多數規模小,缺乏現代軟件工程開發的實力和基礎,軟件工程質量差,基本無后續軟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