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物聯網當上“大管家”
發表日期:2016-03-31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801次
經過3年的建設,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科技研發、培訓、推廣和體驗于一體的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已基本建成。園區核心區面積5000畝,核心展示區面積850畝。在這里,各種現代農業種植新技術、新模式令人嘖嘖稱奇,菜花節期間游客可前去實地體驗。
營養“菜單”個性化
展示區共種植了來自國外和臺灣的40多個蔬菜新品種,它們形態各異地生長在種植架上,將早春時節的園區裝點得春意盎然。
記者采訪時,園區工作人員張蘇玨正忙著為番茄理枝。這些番茄根部看不到一點泥土,只插著一根像輸液器一樣的管子。番茄還要輸液?張蘇玨說這是引進的巖棉栽培技術,農作物直接種植在巖棉基質里,所需的營養全部由細細的滴管來提供,通過水肥一體機將營養液灌輸到蔬菜根部。
基地里的紅薯苗與其說是種植的,倒不如說是養殖的,因為它就像魚兒一樣“養”在一只大水桶里,只有上半部分露在水面上,水中還有一臺正在工作的增氧機。紅薯苗采用的是水培技術,其葉片可以長到頂部,而紅薯就結在上方。增氧泵可以增加水體含氧量,促進紅薯根系生長。
傳統施肥基本上是粗放式的,什么時候施肥、每次施多少全憑菜農經驗。而園區引進的水肥一體機,可根據作物不同的需要來提供營養“菜單”,既防止土壤板結,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日常管理智能化
制定營養“菜單”、施肥、澆水、遮陽,這些管理工作十分繁瑣,不過在園區,只需要一位工作人員和一部電腦就可以全部完成,因為園區擁有物聯網這個“大管家”。
農業物聯網系統通過實時監測、云計算、數據挖掘和分析,將分析指令與各種控制設備進行聯動,從而完成農業生產和管理。將物聯網與農業種植相結合,這也是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項嘗試。
工作人員董春艷介紹,在不需要人工的情況下,通過物聯網,就可以輕松完成施肥、噴灌、增氧等工作,還能看到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土溫、土濕等數據。
“用上了物聯網技術,農民不必再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等待收成,這就是智慧農業帶來的好處。”董春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