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如何讓一向很”土“的農業”洋氣“起來?
發表日期:2016-03-15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2803次
據了解,“一向看起來很“土”的農業,也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電商”、“網購”等一系列新生事物而變得“洋氣”起來。
擁有一臺電腦,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實時看到農作物生長的畫面。田里小麥收割、墑情、天氣、病蟲害等信息,只需輕點鼠標,就能了如指掌;下個訂單,快遞公司就能收貨上門……可以說,“互聯網+農業”已經進入到生產、加工、銷售等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且,看起來似乎是那么的美好!
在“風光”表像的背后,“土”與“洋”的結合是否順暢?互聯網與農戶果真是“加”得風生水起?記者在農業發達的江蘇省江陰市看到,農戶嘗到的“互聯網+”的甜頭,也嘗到了高科技的煩惱。
“互聯網+農業”,這種前所未有的生產模式,正在給這里的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操作員小武跟記者介紹說,從去年開始,聯業農場就“時髦”地用上了“大田物聯網”設備。近30個監控頭,猶如“千里眼”,細膩地捕捉著田間的千變萬化。無論給小麥灌溉、除草,還是施肥,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智能化控制。
不過,農業物聯網投入成本總體偏高,而部門設施的使用率并不高。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所需要的傳感器、電纜等,成本高,一般農戶難以承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普及。
農戶們與物聯網的“磨合”還在繼續,比如,在高科技設備的使用與操作上,也存在技術難題。江陰聯業農場業務經理蔡濟華對記者透露,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個體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這對互聯網的使用,又增加了阻礙。
互聯網技術風起云涌,它的魅力和的價值,確實能為農民找到致富增收的新空間。為了走出眼前這些困境,江陰市農林部門除了定期舉辦培訓班,還推出了不少扶持政策。
當前,農民主動使用物聯網技術、商業化模式投資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氛圍尚未形成。所以,專家認為,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互聯網+農業”才能富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