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農業政策四大變化解讀
發表日期:2016-02-22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3384次
從“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到將“三補貼”整合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再到對漁業油價補貼進行調整。中國中央層面上的農業補貼政策,正在從“普惠制”向種糧大戶、種糧能手和其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傾斜。
事實上整體農業補貼改革雖然開始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主體傾斜,但大的目標還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對于新的改革中還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將會在繼續探索新型農業補貼措施的基礎上,加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重點解決損害國家和農民利益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
2016年農業政策四大變化解讀:
1、土地改革進一步“促家庭式流轉”
一方面,土地流轉試點以來,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金融領域的寬松政策,大量資本盲目的進軍農業,規模化的土地流轉并沒有帶來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另一方面,2015年我國面臨通縮壓力,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土改力度,2015年土地改革將會傾向“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2016年農地流轉、財產權抵押、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將進一步擴大。
2、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向“示范園”傾斜
2014年專項資金較2013年加大了示范專項的力度。之前的專項資金更重視規模化、區域化,國內五花八門的農業項目放任式發展,出現了“撂荒地”“撂荒項目”的怪現象,鑒于此,國家專項扶持資金更傾向于“示范化”。
3、專項資金傾斜于“產業鏈”的打造
2014年我國首次把加工類合作社示范社單項列出,計劃2014~2016年發展1000家國家級加工合作社示范社。補貼資金從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向產品儲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
4、環境評價占據專項的“一票否決”地位
霧霾的持續強勁,土壤的板結與污染,水土缺失依舊是我們迫切改善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農業項目的評價必須以不能破壞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態環境。因此環評將是2016年農業補貼及專項扶持資金不可或缺的評價因素。